Archive for the ‘On Dog 推介’ Category
奪命金
Posted in On Dog 好看, On Dog 推介 on 18 十月, 2011| Leave a Comment »
轉載:苦瓜
Posted in On Dog 推介 on 22 三月, 2011| 1 Comment »
苦瓜 梁紀昌
17/3/2011 阮佩儀 壹周刊1097期
退稅上限六千,你會怎麼花?
買iPad?補貼新車首次登記稅?
更多人發動捐給鮮魚行。
做校長做到他那樣,可算城中罕有。
龔如心官司還沒完結,華懋私下籌款給他。教署殺校,官員暗自掏錢支持他……
「嘩,呢尐唔講得o架。」
能公開的,是個個叫他校長爸爸。
校長,仁愛。爸爸,慈愛。情愛?
「太太常投訴,咁鍾意學校,搬埋張床返鮮魚行(目訓)啦。」
現在逢星期二晚,陪太太學跳社交舞。
「我內柔、外剛。」
骨頭硬,跳了一年多,仍然是初班。
「不放棄,因為辦學、持家,也如跳舞,步步為營。」
他是五十六歲的鮮魚行校長梁紀昌。
他自比苦瓜,貧窮長大,同學課餘溜冰、游泳,他最多行山,「因為不用伴,更重要是不用花費。」但苦盡甘來,這經歷有助他今日幫助相同遭遇的。昔日,他有姑媽幫,仍要輟學。今日,學校有一半學生沒錢買早餐,「靠一個人,做不了太多。」他讓傳媒採訪,傳媒報導完,李嘉誠、龔中心、黎瑞恩……紛紛捐錢。
校長室的門,從來不關上。
忽然有個家長,氣急敗壞趕來--
「校長,江湖救急。」
有一句沒一句的,掏出「無得撈啦」摺機做抵押。
手電和他的誠信,一樣不值分文。拿了六百元,即逃之夭夭。
「我早知有問題,但他兒子在這裡讀六年班。
「窮途末路,受苦的還不是孩子。」
絕境是怎樣,梁紀昌最了解。
一九六八年中一,父親肝硬化返天國。
「所謂親戚,給予的安慰是:昌仔,別讀書了,出來做事,幫手持家……
「我很反感,不支持、沒鼓勵,還一盆冷水潑過來。」
梁紀昌有一妹三弟,有個姑媽在新加坡。
「她是父親的親生姐姐,被賣掉去異鄉。」
姑媽買樓給他們,每月又送來一百斤米。
靠着姑媽支持,一家從紅磡搬去土瓜灣美景樓。
「六個人擠在三百呎,總算是有個安樂窩。」
聖斯德望小學畢業,考入聖本篤。
「窮人走的冤枉路特別多。」
家裡沒明燈。
「媽媽不知道,私立小學是沒機會參加升中試的,初中又要捱貴學費。」
靠自己摸索,中三入協同。
「專挑新校,協同當時新開,要招攬學生。」
同學有李居明。
「佢原名李康華,那時有個中史老師叫陳松齡,又名夫子,引導我們鑽研唐滌生的詞,所以,今日李居明,在支持粵劇。」
同學有閒情研究詩詞歌賦,梁紀昌課餘去打地蠟。
「爸爸打蠟,我接他的生意做。」
七二年會考,二B四D。
「大角咀銘基收我唸預科,也要輟學。」
全家等著開飯,他要幫手搵食。
日間清潔打蠟,夜晚在「東南」工專修讀電子。砌座膽機出來,是他最大貢獻。
「家裡小得無處放,學的沒用武之地,簡直是蹉跎歲月。」
大弟弟當年唸小六,他叫弟弟接手打蠟,自己去培正唸預科。
「中文中學,一年便可以考中大。」
不想耽誤弟弟學業,可惜,壓力愈大,失望愈大。
「我叻歷史,不知怎的,中史A,西史只得E。」
老師鼓勵查卷。
「查卷要錢,錢從何來?」
入不了中大,入葛量洪。
「又叫弟弟多給我兩年時間。」
七六年師範畢業,接棒持家,全力支持弟弟到利瑪竇進修。
「佢底子太差,成績追不上。」
做大哥的,內疚至今。
「人生沒完美,窮人的遺憾,也特別的多。」
一樓一
那時建築業訓練局剛成立,梁紀昌帶弟弟考大偈,預計做大偈可進修。弟弟其後進身技術員,做過海洋公園。
「佢現在和黃。經濟差,和黃裁員,佢因為考到高級文憑,得以留下。可惜無論怎發力,也考不到大專資格。」
今日,他照顧姪仔姪女。
長兄為父,梁紀昌習慣承擔。
鮮魚行兩度列入殺校名單(○四和○七年),梁紀昌拼命保著老師飯碗。
「我油塘的物業,早早供滿。八二年加入政府,當年制度,離職後直到五十五歲,都可享有長俸、退休金。我生活無憂,但老師要開飯。」
梁紀昌八二年入教署做輔導主任,後轉發展主任。
「很清楚做官的想法,收生不足,一定是校長無能,教師偷懶。
「老師被標籤,將來難搵工。」
回想兒時沒飯開,有次到佐敦平安大廈做清潔打蠟,沒錢買工具,一切靠雙手。
「廁所塞了,我徒手挖屎通渠。
「尊嚴被踐踏,至今忘不了。
「所以今日,我沒炒過一個老師,開飯最要緊。」
○二年捨棄鐵飯碗,只因睇唔上教改。
教育局推行教改,請麥當勞的要員分享心得。
「商人想法是,有指標依從,就可以倒模。
「麥當勞有四十個工序,依足便製造到一式一樣的漢堡包。
「官員忘記了,人是獨立個體。」
訪問期間,有個家長晚上七時送小孩回校,說一個多小時後接回。
「莫名奇妙?這家長做『一樓一』,孩子這樣成長,成績可以怎樣。」
又有家長,右手交孩子,左手遞上出世紙、入學證、身份證……中港婚姻,她丈夫另有家室,家長準備尋死。
「孩子日日見著這些,又豈能專心讀書?」
學生的學業成績,跟家庭收入掛鉤。
「聖保羅男女0既學生家長收入,跟我學校的,相差至少一百倍,學生的學業差距,也就相差至少一百倍。」
梁紀昌一個舊同事,女拔萃畢業。
「佢小學已經中、英、數、普,各有一個補習老師,還沒算鋼琴、芭蕾舞。
「起始點不同,要追又談何容易?」
說罷,有個舊生致電,要梁紀昌擔保遊學瑞典。女生的父親虐妻,母親寧願到街邊賣魚蛋,堅持帶兩個女兒離家,今日,女兒上中大,貸款讀書、遊學,要人擔保。
女生不守承諾,梁紀昌動輒揹十萬多元債項。仍然支持,因為他想起妹妹。
梁紀昌的妹妹梁業萍,只小學畢業。
「窮人的女兒早當災。我姑媽被賣去新加坡,我妹妹只能讀到小學。老人家認為,女兒早晚嫁人,不如儘早送出去。」
說著,有個婆婆入來。
七十五歲的陳婆婆肺鈣化,每行一條樓梯,要休息十分鐘,梁紀昌的辦公室在三樓,她苦撐半個多小時,只為叫校長提醒女生,一定要讀書,陳婆婆因為沒知識,遭丈夫拋棄。
「我妹妹的感情,也沒有著落。」
妹妹小學畢業去車衣,八九民運,車衣式微,到歐洲流浪三個多月,天天和外國人打交道。
回港後,申請半島酒店做執房,半島要求中五程度,破例獲聘,只因說得一口流利英語。
拿了傑出員工,卻礙於學歷,升不了職。
「這個社會,極嚴厲懲罰沒學歷的人。」
過三關
梁紀昌的獨生女兒凱琪,小學唸華德,小四轉天神嘉諾撒,中學唸聖瑪利。
「美國做過很大型的研究,拉丁家庭職位低,收入差,但家庭和諧,小朋友有安全感的,長大後成就也很高。
「反之,父母教育水平高,職業又高尚,但常常嘈交、嗌離婚,小孩或會吸毒,自暴自棄。」
梁紀昌在公開大學進修學位課程,工餘和太太看課外書。
「女兒耳濡目染,我不擔心她將來。」
女兒會考二B四C,在帝國大學唸化學和商業碩士。
○八年畢業,正值金融海嘯,仍獲英國公司聘用。
「女兒小時候,我常陪她看《阿信》,提醒她人生不一定順利,更會俾人屈。大方向正確,早晚有回報。」
女兒現在英國任核數師。
「我教女,只給大方向,功課要做晒,考試要合格,其他我放手。」
女兒小時候住田心邨,自己乘85B巴士放學。
「養兒育女,最緊要訓練獨立。十二歲以前,兒女屬於父母,十二歲後屬於朋友,兒女拍拖了,就屬於她愛人。」
女兒現年二十七歲,已有穩定伴侶,年多才回港一次。
「說不失落是假的。」
他借學校,重溫昔日和女兒的快樂時光。鮮魚行有二百零五個學生--
「陸麗明、成思穎、張卓琪、陳裕寶……」
梁紀昌隨口叫出一百九十個。
在《星島》、《親子綠洲》寫專欄,稿費捐去「校長基金」,全為資助學生。
苗圃行動在尖沙咀萬麗酒店搞自助餐,讓中港學生有交流。
「對方有六、七十人,我資助鮮魚行二十個學生。」
家長一聽是酒店,不敢踏足,揚言那個世界跟自己太遙遠。
「梁紀昌管接管送,一力承擔。」
學生不懂使用刀叉,刀尖刺中牛扒,張口就吃,嚇得周梁淑怡即場教授餐桌禮儀。
「學生見識少,失禮事多。」
「校長基金」支持他們坐麗星郵輪,酒店吃餐,大學交流等。
「讓他們開眼界,有個追求目標。」
小三女生過度活躍,輕易跟同學爭執,眼淚一把鼻涕一把,衝入校長室,要梁紀昌主持公道。梁紀昌陪她看法庭電視,指導她深呼吸,以律師口吻細說事情始末,她由此學習控制情緒。
這麼一搞,已近黃昏。
又來個超齡唸小三的,父母離異,母親執垃圾為生,往年舅父從國內送上月餅、小禮品,卻車禍離世,母親又確診患乳癌。
梁紀昌教女生祈禱,女生一生沒見過、也沒錢買聖經,梁紀昌教她每晚背十個英文生字當祈禱。
一輪安撫,又是入夜。每晚回家,披星戴月。
梁紀昌的太太譚惠英,黃笏南中學畢業後入師範,二人在教職員活動結識。太太○七年吃肥雞餐退休,梁紀昌卻肩負鮮魚行校長一職。
「九九年,我和太太去西藏,看到藏傳佛教輪迴圖,那裡有個地獄島,僧人說,是給誤人子弟的。」
當年教書,只為兩餐。
「在教署當督學,名校校長敬我萬分。我問自己,是自己有料抑或招牌夠照?」
鮮魚行經歷兩次殺校,仍然屹立不倒。
「應該不用下地獄。」
教署規定,六十歲退休。
「我屬羊,今年五十六。」
梁紀昌媽媽,今年八十三。
「似媽媽的話,退休後至少有二十三年陪太太。」
他說人生有三大不幸:少年得志、中年頹廢、年老入花叢。
「我一生有很多難關,願有智慧過三關,老來便可陪太太環遊世界。」
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
Posted in On Dog 推介 on 17 十二月, 2010| 1 Comment »
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: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
作者:李翠卿 出處:親子天下
戴勝益大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,但只要提到王品牛排、陶板屋、西堤牛排、聚北海昆布鍋、夏慕尼、原燒……這些知名的餐飲名店,可能就會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。
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,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。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,但是,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,不要說是「接班」了,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「上班」都不行。
王品是全台最大餐飲連鎖集團,除了王品牛排以外,旗下事業體還包括陶板屋、夏慕尼、西堤牛排、原燒、聚北海道昆布鍋等 多個品牌,兩岸店數逾百家,年營業額高達七十多億。
他不只擋了他們的「前途」,甚至還斷了他們的「財路」。明年(民國100)王品股票即將掛牌上市,戴勝益瀟灑宣布要捐出個人八○%的財產做公益,只各留五%給兒女,而且還設下三十五歲才能動用的限制條款。
他並不打算讓王品變成一個家族企業;他的孩子,只是「戴勝益的兒子女兒」,絕對不會是「王品集團的少東、公主」。
王品這座江山是他自己白手起家打下來的,如果孩子們也想要一座大好江山,那麼,不好意思,請自己努力。
Q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?教養哲學是什麼?
A我很民主,對小孩幾乎是寬容到極點,對我來說 ,小孩子只要不犯法,做什麼都可以。
我的教養觀跟一般家長不大一樣。很多家長逼著小孩補習、做功課、學很多才藝,但我觀察,很多家長要孩子學東西,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小時候的遺憾;而很多被硬逼著學這學那的小孩,長大以後的表現反而比較平庸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忙著應付父母的期望,根本沒有空閒去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。
我的小孩一開始都沒學才藝,我也不讓他們補習,等到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時,他會自己來說。像我女兒是在小五那年,才跑來跟我說她想學鋼琴、長笛;我兒子則是在高中時,發覺自己對電腦很有興趣,才開始不斷深入鑽研。我對孩子的課業只有一個要求:只要能夠如期畢業就好,不管排第幾名,我都可以接受。
上課,真的是最重要的事嗎?我小學六年都拿全勤獎,這張獎 狀就像是「貞節牌坊」一樣,為了得到它,你就不能隨便「改嫁」。於是在小學六年中,我錯過了太多重要的事:三年級時,我小阿姨結婚,我沒參加;我阿公、阿嬤過世,我沒去送;我家附近做醮,那是六十年一次的大拜拜,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熱鬧的場面,但我也未能恭逢其盛……這些事後回想會讓人遺憾萬分的事,六年來大概有十幾件,而我卻為了那一紙無聊的「貞節牌坊」,全都錯過了,這值得嗎?
所以我很鼓勵小孩請假,只要家裡有需要家族成員參與的事:旅遊、聚餐……沒問題,儘量請假;就連公司開股東會,他們也可以請假旁聽;甚至只要他們感覺今天很想去爬爬山,也可以請假。他們兩個在班上功課沒拿第一名,但請假次數都是第一名,請到最後,老師還打電話問我:「 戴 先生,你是存心跟學校作對 嗎?」其實我不是要跟學校作對,只是覺得應該要把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。
我公司現在也是這樣辦,公司員工只要有重要事情,什麼老婆生孩子、小孩畢業典禮、母姊會,都可以優先請假,人生的關鍵時刻,絕不可缺席。
Q你有刻意幫子女規劃或引導他們未來的生涯嗎?
A我給他們的刻意規劃就是:徹底斷絕他們的後路。早在十幾年前,王品就訂下了「非親條款」,所有幹部的親人都不得進王品工作。我連他們去王品旗下事業打工都不准。拜託!哪個店長敢使喚董事長的兒女啊?那打工有什麼意義?還壞了店裡的規矩。
前不久,我又決定把八○%的個人財產捐出去做公益,僅留給他們各五%,而且要到三十五歲以後才能動用。這下徹底斷絕了他們繼承家產的退路,這樣才能逼出他們的潛力 !不然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橫豎有靠山,不用努力也不用掙扎,甚至不用去「想像」自己以後要做什麼,反正只要回去當王品的繼承人,坐著吃、躺著吃,甚至當植物人都可以活下去,幹嘛還奮鬥?
Q你這種「斷絕小孩後路」的做法,跟你個人的人生經驗有關係嗎?
A我先講一個故事。我小時候家裡養了一隻雞,但我媽從不餵牠,每天早上把牠從雞舍放出來,牠就「咯咯咯」叫著、抖擻羽毛跑到後山去覓食。因為運動足夠,牠的肌肉結實、雞冠鮮紅、羽毛有光澤。後來,我媽把這隻雞關進穀倉,從此那隻雞每天只要吃飽睡、睡飽吃就好,但是牠反而變得垂頭喪氣,不再活蹦亂跳,沒多久就生病死了。
你覺得,小孩做穀倉雞,還是做放山雞好?如果小孩變成穀倉雞,那不是小孩的錯,是父母的錯。
我幼時家 裡很窮,但國中以後,我爸的製帽事業逐漸上軌道,家境變得很好,偏偏我爸又沒「斷絕我的後路」,於是我從一隻放山雞,變成穀倉雞。我念台大中文,中文系的學生出路比較窄,班上同學都很有危機意識,為了前途轉系、輔修什麼的,只有我一路混到底。反正我畢業後有三勝製帽可以待啊,怕什麼?我一直到三十九歲孑然一身離開家族企業,另起爐灶創業,才開始發揮自己的潛力,積極求生存,從穀倉雞又變成野外的放山雞。雖然已經是一隻「老雞」,但那時候我才真正充滿企圖心。
我之前也掙扎過,要不要捨棄家業自立門戶,後來想到洛夫的詩:「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,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。」
而我,不想要失去浩瀚的繁星。
我的體會是:一定要讓小孩走投無路,他們才會闖出屬於他們的生存之 道。每次看到媒體上企業後代跑趴、泡夜店、玩名牌的新聞,我都很不以為然。我覺得這是未富先貴,這種光鮮亮麗的日子過慣了,以後怎麼可能任勞任怨、苦幹實幹?我不要我的小孩不知人間疾苦,而要讓小孩知道人間疾苦的方法,就是先讓他們過得很疾苦。
Q你怎麼讓他們「了解人間疾苦」?
A我有很多朋友都把小孩送去念私立的貴族學校,由司機開著黑頭大轎車接送上下課,同學的爸媽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。但我的孩子國中以前,都念最普通的公立學校。我女兒國中時,坐她附近的同學,有爸爸當水電工的、媽媽在菜市場賣滷味的,也有同學下課後必須去打工貼補家用。我要我小孩接觸的社會是庶民社會,而不是上流社會,我希望他們了解,那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人生。
我對孩子很寬容,很少給 他們訂規矩,但我不會讓他們過得太舒服。我兒子女兒一直到高中,每個月零用錢都只有一千塊,他們如果遭遇什麼困難,通常我也是袖手旁觀。我兒子以前曾跟同學集資了一千美元,想在網路上買電腦,賣方遠在印度。我心想,這八九不離十是個騙局,但我沒說破,眼睜睜看他把錢匯出去被騙,之後也沒幫他善後,他就自己變賣身邊的東西籌錢還給同學。我就是要讓他經歷過慘痛的教訓,他才會知道什麼叫做「陷阱」,這是一門寶貴的功課。
他們兄妹倆出國念書,我事先都沒協助他們申請學校、安排住所;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送他們去機場,給他們一張「留學生活須知」,之後就讓他們「自生自滅」。我女兒到了紐約以後,自己查資料,跟七所學校交涉,爭取面試機會。雖然英文不太通,但憑著筆談、口談、比手 畫腳,竟也讓她弄到一所學校念。解決問題本來就是一種學習,若我什麼都幫他們弄好,甚至還親自帶他們過去,那他們要學什麼?
我告訴他們,出國讀書的目的有四項:文憑、語言、國際觀,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我不要求他們念什麼名校,只要是教育部承認的學校就好,功課也只要「能畢業」就好,所以,我叫他們不要整天待在圖書館,要擴大視野,多體驗文化、多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,深入當地人的家庭,這些都比功課還要重要。
Q你的孩子遇到困難,難道都不會跟你求救嗎?
A我很少幫他們收拾殘局,他們早已「習慣」,所以很少求救,因為求救也不大有用。我兒子當兵時在官田新兵訓練營服役,除了要煮飯、整理靶場,晚上還要站衛兵,很操。他常傳簡訊跟我訴苦,說幾乎沒有時間睡覺, 累得快瘋掉,「爸爸不是很有辦法嗎?怎麼不想辦法讓我調單位?」
我一直都不理他,只是勉勵他要忍耐、這是濃縮的學習,直到他退伍前三個月,我才去找他的指揮官。指揮官一看到我的名片,肅然起敬問我:「有何貴幹?」我說:「貴幹是沒有啦,只是聽說我兒子快被你操死了。我是來感謝你的,當兵就是要操才好,如果你這裡很涼,我就想盡辦法把他調走了。」
當天晚上,指揮官找來官田地區的鄉紳辦桌歡迎我。之後就把我兒子調到軍官室修電腦,不用戴鋼盔、打綁腿,還有自己的寢室,讓他最後的當兵生活過得比較爽,不過也只剩三個月了。
我之所以退伍前三個月才去「關說」,是為了讓兒子覺得,這個老爸其實有在關心他,既然「訓練效果」已經達到了,我也不好做得太「趕盡殺絕」啊,哈哈 哈。
Q你覺得你的孩子跟一般養尊處優的企業二代有何不同?
A他們真的比較有憂患意識,我兒子早在高中時,就已經開始用一種「如喪考妣」的態度來摸索自己的人生。爸爸這樣「無情無義」,以後真的要靠自己,不緊張點怎麼行?他對電腦很有興趣,高中畢業時,就辛辛苦苦去考了一張 CCIE(Cisco Certified Internetwork Expert)證照。這張證照很難考,他年僅十九歲就考上,是考上這張證照最年輕的華人。我問他:「你考這張證照幹嘛?」他回答:「啊你都斷我後路了,我要自己想辦法啊!」
我兒子女兒現在在紐約讀書,每一次我去看他們,他們都跟我講很多未來想做的計畫。他們這麼有想法,都是因為我斷他們後路,他們得自力救濟啊。
他們對物質缺乏的容忍度也比較高。我去年寒假去紐約看他們,我女兒還是拎著她在逢甲夜市買的、一只不到台幣五百元的大包包。她敢在紐約這個時尚大都會,這麼理直氣壯、毫不自卑的拿著這個夜市包包,有這種精神,我以她為榮。
我兒子跟他女朋友在紐約登記結婚,連捧花都自己紮。因為美國新娘捧花很貴,一束要一百五十美元,自己做成本才七十幾元。登記當天,我看其他人都 穿著豪華的燕尾服,只有他穿著一件四十美元的H&M西裝,裡頭搭一件圓領的素色上衣。因為沒有領帶,他拿了一支麥克筆現場在衣服上「畫」了條領帶,旁觀者看了都用力幫他鼓掌,我也覺得我這兒子真有創意!這個婚禮,保證他一生難忘。
今年寒假他們回來,我把他們叫過來,宣布我的財產處置計畫。他們其實可以跟我「張」(台語,耍賴)一下,或至少討價還價、看可不可以提高比例,畢竟法律上他們本來可以各得我一半財產,但他們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。
因為他們知道,我是愛他們才這麼做的。他們明白,爸爸不給他們財富、不讓他們進公司,都是為他們好。
畢竟,要有血有汗有淚的人生,才是精采的真人生啊!
戴勝益給兒女的「留學須知」
(1) 順利完成學業拿到文憑(成績毋需太好,不能整天待在圖書館)。
(2) 英文要學到非常好,說、聽、寫自如(CNN懂 90%以上)。
(3) 交很多外國朋友(各行業各年齡層均有)。
(4) 遊遍全美國各州、各大城、各景點。
(5) 看遍 N.Y. 的所有歌劇、舞台劇、電影、博物館、美術館。
(6) 每日步行10,000步以上,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。
(7) 在「安全保障」與「固定預算費用」下,極力擴大見聞與視野,千萬不要儲蓄。
(8) 深入當地一般人的生活領域。
(9) 開始練習理財,培養「讓每分錢發揮最大效益的本事」。
(10) 培育第一流的公關技巧(讓大家願意接受你、信賴你、協助你)。
(11) 需熟讀《Taiwan Today 》,以及寄去的經濟資訊剪報,不能與台灣的經濟圈脫節。
(12) 四年內務必完成以上事項,回台創業。
如何建立團隊中和諧的關係?
Posted in On Dog 推介 on 16 十二月, 2010| Leave a Comment »
如何建立團隊中和諧的關係?
在團體裡工作,工作的成效建立在人員間的關係,關係和諧,工作才能進行順利,我提供「行事六要領」做為參考。
一、堅守原則
所謂「原則」,指的不是個人的原則,而是整個團體的原則。我們每個人都有發揮自己才能、意見的空間,但必須在整個團體的大原則之下去發揮,才不會失之偏頗。
也就是說要講究「整體感」,而這整體指的是整個大環境、大方向、大原則。個人是整體中的一員,應學著配合整體,一起來推動。不能因個人因素而要求整體來配合你。好比一排木頭綁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,其中有根木頭自認是整體之首,要求整排木頭跟著自己跑,這樣是錯誤的,這是「個體」而非整體。因此,個人有所要求時,應考慮是否合乎整體原則。
除了團體中的大原則外,各單位也應有其個別的原則、政策,甚至是個人負責的某部門的某項工作職務也應有其原則,但是要以不違背大原則為前提。但「子法不離母法」,就好像國有憲法,其下有種種法令,皆以不違憲為原則。因為要堅守原則,工作才能掌握得好。
二、充分授權
這是指上下之間的關係。在上位者必須充分授權,以方便下屬行事,否則事事指揮、干涉,下面的人遇事無權處理,會造成事情停滯,效率不彰。至於下對上,則應事前請示,事後報告。然而充分授權後,並非完全不管,仍要常常關心、督導,這樣才能維持工作品質,不會發生結果與預期不符的情形,而有木已成舟,挽救不及的遺憾。
三、尊重他人
人與人相處要相互尊重,常常心懷感恩,即使上對下也要心懷尊重。尊重並不是同情,而是:第一、尊重對方的想法、意見和人格。如果不許對方有意見、想法,會讓對方在工作上無法產生成就感。所以,不要堅持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,只要不損害整個團體,能把事情完成即可。第二、尊重他人的能力。每個人的學習能力、適應能力、基本能力都不一樣,各有高低,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相同,或者和自己的能力一樣。即使有人表現得不夠理想,但既然已錄用他,仍然要保持尊重。雖然對方的工作態度和我們不合,但我們千萬不可以惡言相向,這是基本人格的尊重。
四、關懷對方
這裡指的不僅僅是工作的關懷,情緒、身心、家庭等皆需要適當的關懷。隨時主動去關懷他人,見到有人悶悶不樂,給予一點慰問,也許對方的心結就會打開。而主管對於職員的情緒應有所注意,並加以主動關懷,而且應該要普遍地關懷,不能只關懷其中一、二位,否則可能會造成其他人內心的不平衡。
另外,大家也不要「撒嬌」或耍花樣,故意引起別人來注意自己、關懷自己。大家同在一起共事,應該是主動關懷他人,不增加別人的煩惱,並懂得「把煩惱消歸自心」,最好是自己就能解決自己的煩惱和問題。
五、主動溝通
無論上對下、下對上,平行之間都要主動溝通。在此特別強調由「自己主動」溝通,而非等待、等著別人來與你溝通。主動與人溝通時,最好自己先有腹案,想好該如何做,預先設想可能遭遇到的困難,並擬好解決或替代方案。如果只是丟個難題要別人做,這樣不但事情做不起來,也容易產生是非。而當事情無法獲得解決時,就很容易對環境產生不滿,覺得處處障礙,心裡痛苦,甚而相互懷疑,如此一來,整個團體便不能和諧融洽。
想要完成任務,一定要採取主動、尊重的態度與人溝通。那麼如果遇到挫折,無法跨越時該怎麼辦呢?有時並非環境不通,而是自己不通,這時候就該「山不轉,路轉」;如果還是不通,那就「路不轉,人轉」;如果還是行不通,最後還有一個法子,那就是「人不轉,心轉」。行不通的原因,有可能是想法、企畫的本身不可行,這時自己的觀念就要改變,心改個方向就好了。不要心有不甘,一直執著原來的想法。
即使到了上天下地、左右全無路時,還是有一條路──死路一條,死路也是路啊!天無絕人之路,既然老天要我死,也只能如此了;能夠勇敢面對現實,心也就不會感到那麼痛苦。
六、隨時檢討
所謂「檢討」,是檢討「自己」,不是檢討別人。無論是溝通不良、工作不順利、別人待我們不好,甚至把責任推給我們,都要檢討自己,是不是自己有什麼過失才會造成這種情形。如果一再自我檢討、努力與對方溝通,仍無法改善,可以反應給主管知道,如果主管也不認同你,無法解決你的問題,那麼就請諒解對方、接受對方吧!畢竟都是一起在團體成長的同事。
我們應隨時檢討自己的工作品質、工作成果。完成一項工作後,要開檢討會以謀改進,但是不要變成人身攻擊,否則下次便沒有人願意與你合作了。我們應該要多讚歎、慰勉他人的付出、貢獻,並針對缺點來做檢討。
騎腳踏車的哲學
Posted in On Dog 推介 on 27 四月, 2010| 1 Comment »
騎腳踏車的哲學 (轉貼)
從峇里島回台灣後,司機的話不斷在腦中盤旋。突然覺得前半輩子竟完全「誤入歧途」。再繼續「進化」下去,可以想見房子越換越大,大到無力打掃再請菲傭;為了養房貸與菲傭,只好拚命工作,弄到最後,便有家歸不得。
現在我是個快樂的單車族。
動物是由兩棲進化為爬蟲,再進化為哺乳類。交通工具則是由單車進化為機車,再進化為汽車。人爬得越高,車子也越大。長久以來,大家都是如此地在社會中「進化」。
升大學時,我告別了單車族,靠家教收入成為機車族,當超越同學的單車,呼嘯而過時,心中隱隱有股優越感。出社會後,賣命工作一段時間,我很快地進化為「汽車族」。每遇紅燈,車停路口時,看著旁邊日曬雨淋的機車騎士,我是三分悲憫,七分驕傲。
不久前,旅行到峇里島,這種「進化論」終於被「當頭棒喝」。
有天,很不幸地,眼鏡摔破了;沮喪地中斷行程,叫計程車回旅館。在車上打聽一下,何處可修眼鏡?司機說,附近都沒有眼鏡行,只有到首府「淡巴沙」才能修。我不禁嘆道:「你們這裡真不方便。」司機則笑著說:「這裡的人很少近視,倒不會感到不方便。」聽這司機談吐不俗,我決定包他一天車,到「淡巴沙」修眼鏡,兼市區觀光。他猶豫了幾分鐘,才說:「那我明早八點到旅館接你。」
隔天,在「淡巴沙」逛了一上午,發覺此處無啥可觀,我想打道回府;下午就在旅館游泳、休息。但是想到司機為接生意,必然推掉許多原有計畫,就難以啟齒。掙扎甚久,我結結巴巴地說:「對不起,司機先生,我想改成只包半天,不知會不會對你造成困擾?」沒想到司機竟喜出望外地說:「一點都不會。昨天,你要包一整天車,我很猶豫,如果不是因為跟你談得來,我是不接受包整天車的。」
我困惑地問:「為什麼?」
他答:「我設定一個工作目標,每天只要做到六百元台幣,我就收工,你用一千二台幣包一整天,那我就沒有自己的時間了。」
「你可以儲錢,隔天休息呀?」
他笑著說:「先是做一整天再休息,然後就變成做一個月、做一整年再休息;最後是做一輩子,終生不得休息。工作也會習慣的。」
我問:「那你們閒著幹嘛呢?時間那麼多,不會無聊嗎?」
他看著我,像遇到外星人一樣,說:「這裡那麼好玩,怎會無聊?峇里島每家都養鬥雞,收工後,我們就鬥鬥雞、放放風箏,到沙灘打打排球,游游泳呀!」
這時,我想到一則笑話:一個美國人到大溪地度假,當大溪地人賣力地幫他按摩時,老美滿心優越感,滿臉悲憫地說:「如果你們上進點、積極點、勤快點,你們也可以像我們一樣到大溪地度假呀!」大溪地人一臉疑惑地說:「你辛苦一年,只為了到大溪地過兩星期日子,我卻是一整年在大溪地享受生活的,我為什麼要學你?」
從峇里島回台灣後,司機的話就像禪宗語錄,不斷在腦海盤旋。突然覺得前半輩子完全「誤入歧途」。再繼續「進化」下去,可以想見房子應越換越大,大到無力打掃,再請菲傭;為了養房貸與菲傭,只好拚命工作,有家歸不得。那麼大房子又有何意義?
開車時,我也想:以車代步,四體不勤,搞得日漸臃腫,只好買個腳踏車或踏步機放在臥室踩。但時忙,時懶,難以有恆;那何不乾脆騎單車上班,爬樓梯踏步呢?在峇里島治好了文明的近視之後,人生境界豁然開朗,步調一放慢,視野更寬,也更清楚。騎單車沒多久,困擾多年的「痔」(志)瘡竟不藥而癒。
人生過程中您是否也是汲汲營營隨波逐流呢?何妨停下腳步抬起頭來看一下方向對否,這是否是您所要的人生?
非結婚不可嗎?
Posted in On Dog 推介 on 15 四月, 2010| 1 Comment »
非結婚不可嗎? |
■ 聖嚴法師
台灣人愈來愈晚婚,甚至不婚。父母急著為三十好幾的女兒、兒子作媒,就怕兒女老了沒有後代 照顧。但也有人說,早就養兒不防老了,只要自己過得好,何必結婚呢?人生非結婚不可嗎? 隨著時代的改變,年輕人愈來愈怕結婚。看起來,怕結婚的原因是太麻煩了。萬一要分手,結婚 雙方在財產、法律、家屬上的問題,都比沒婚約只同居的人麻煩,所以乾脆不結婚了。 如此一來,男女之間好像更自由,似乎彼此誰都不要控制誰、誰也不需要負擔誰的責任。但是這 些新的作法,看在老一輩父母的眼中很不習慣。在父母的年代,一般人多半會結婚;因為老人家 要抱孫子,自己死了,還有子孫可上墳。這是上一代父母的想法。年輕人不再在乎家族香火是不 是有人繼嗣,他們不在乎家族,而是在乎自己的感受。不結婚到底好不好,要由心理上、生理上 、生活上、精神上各個層面去思考。 我常說,人生對於伴侶的需求,可以分幾階段來看。青年男女談戀愛,是找情感上的伴侶;結婚 之後,開始生兒育女,這時生理伴侶的角色就相對明顯,當然也有生活上的扶持。 到了中年,兒女漸長,男女之間更是生活伴侶,一起解決家庭問題;到了老年,老伴是精神伴侶 ,老了,還有人可以說說話,互相照顧。為了填補人生過程的孤獨、寂寞、還有無奈等情緒,人 是需要伴侶的。 在我留學期間,有個朋友常常待在咖啡館,喝茶看書;朋友都走了,他還不回家。為什麼呢?他 說,有人的地方才算是家。在咖啡館還可以看到人,回到住的地方,只是堆書的「圖書室」;沒 有人的地方,不算是家,所以他寧願晚些回去。 如果一個人不屬於任何家庭、任何群體,當然覺得孤獨。法鼓山有不少信眾沒有結婚,但是他們 不孤獨,因為他們有修行的伴侶。如果人生四階段的需求,可以在婚姻之外找到,不結婚當然也 是可以的。 晚婚、不婚成了趨勢,社會也要留一些空間給他們。不選擇傳統婚姻和家庭的人,要找到自己的 歸屬感。有些老人家把貓狗當成家人,把動物當成生活上的伴侶,動物伴侶需要他、圍繞他,讓 他們因此有了情感寄託。 其實,人還是愚癡啊!結婚一輩子,人老了,兩口之中總有一人先走,人總還是會有孤單的一天 。 不選擇傳統婚姻和家庭的人,要找到自己的歸屬感。 |
本文摘錄自《方外看紅塵》